唐朝宰相:張九齡的固執導致相位被罷,李林甫的圓滑反而更進一步,這兩人差異人生,一個固執一個圓滑。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說的是宰相這個職位,宰相這個位置相當重要,甚至能影響和決定國家的命運,我們回首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宰相,幫助齊國富國強兵的管仲,協助秦國掃六合的李斯,為劉邦出謀劃策建立大漢的陳平,成就三國鼎立的諸葛亮以及為大明續命幾十年的張居正……等等,歷史的天空離不開這些宰相的身影。我們本篇文章講的是唐朝唐玄宗時期的兩位宰相張九齡和李林甫。
李隆基時期的兩位宰相張九齡和李林甫其實有著很鮮明的對比,兩個人在后世的評價是相差很多的。而張九齡這樣的賢相會被罷黜,李林甫這樣的奸佞反而成功上位,難道說李林甫狡猾的能夠騙過皇帝?
其實大家都了解,這唐玄宗李隆基不是一個糊涂人,從他能在韋皇后亂政下先不已看透局勢保住李家江山,就看得出他足夠的頭腦和智謀,到安史之亂的時候已經成為太上皇,他都能成功避難成都。他曾經和身邊人點評自己的歷任宰相,你知道他怎么點評李林甫的嗎?
其實李隆基心里一點兒都不糊涂,他當時提到李林甫的時候說了非常精準的一句評語,說:此人嫉賢妒能舉世無雙。因為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發生了,李隆基其實心里一定是后悔的,那么這個時候對很多事情的評價就能夠比較客觀了,然后身邊人就問說:既然如此陛下為什么用他那么久呢?正史當中的記載,李隆基對于這個問題其實漠然沒有回應的,這一沉默在歷史上往往被人理解為是唐玄宗自知理虧,或者證明他在李林甫的時代已經變得非?;栌沽?,所以才會這么干,他自己知道有責任。
綜合來看會發現結論其實只有一個,唐玄宗明明知道李林甫的缺點還要任用他,不是腦子糊涂了,而是我就要用他這樣能理解我內心的一個臣子。就用的他的這一點,根本原因是李隆基自己想偷懶了,他知道姚崇是什么樣的人,他知道宋景是什么樣的人,他知道在什么樣的情景下要用什么樣的人。他當然也知道李林甫這個人對國家不會有太多的好處,可是他就是想休息一下徹底撒手去享受一下,那么也正因為此兩位君臣之間就形成了這一種所謂的默契,李林甫確實是最能讀懂唐玄宗的想法和心思,所以李林甫全力支持唐玄宗的決定并且去付出,行動沒有一丁點兒拖泥帶水,只要你滿意我就放手去做。相比之下看看張九齡的做法是非常書生氣的,他只要心里覺得這事兒不對,就一定要跟你對著干。
說句實在話,就是這樣的意氣用事確實在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往往他們反而會做不成事情,因為他沒有去揣摩人性,他沒有去揣摩對方怎么想,以至于他去辦事的時候往往會處處受阻,他不能順勢而為。對于李林甫來說,他雖然掌握大權十九年,但對安祿山還是有牽制作用的,有句話說得好,李林甫不死,安祿山不敢亂來;毫無疑問,沒有李林甫,安祿山也不能坐大,所以說李林甫是造成“安史之亂”主要根源,唐朝由盛而衰,他難逃其咎。
李林甫其實是一個江湖上跑出來的,他沒有那么多的原則和所謂的底線,而很多時候真正能做成事情的可能反而是這樣的圓滑的人。雖然說他這個人看起來非常壞,人品上感覺是有問題,但是他治理國家的具體落實的政策,還有他的執行力來,我們不得不佩服這個人是有他的能力的。這個里頭其實關系非常的復雜,需要通過這些微妙的東西去理解人性,理解歷史,去理解當時的皇上李隆基為什么做這樣的決定,因為這里頭有很多很微妙的那種平衡的關系,需要有更多的思考。
李林甫是大唐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之一,這與秦朝亡于趙高,北宋毀于蔡京,南宋亡于秦檜,這些宰相的共同特性都是能夠抓住皇帝心理,迎合皇帝,深得信任和恩寵;像魏征、狄仁杰都敢于進諫那是因為他們遇到了明主,而比干進諫遭到紂王剖心,李綱力主抗金遭貶,春秋時期伍子胥死的更是太慘了;從以上等人命運可以看出,有什么樣的君王,就有什么樣的宰相投其所好,所以說張九齡和李林甫不同命運,差異人生,再正常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