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文化是包括祭祀神靈、祭祀祖先、祭拜孔子等根據宗教或者習俗的要求進行的具有象征意義的一系列行動或儀式。按照辭海的解釋,祭指祭神、供祖或者通過儀式追悼死者的統稱。在古代社會,變化萬端而又神秘莫測的蒼天激發出人們無窮的想象力,創造出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天神,祭祀文化應運而生。說到民間祭祀文化,自然離不開與之相關的祭祀的禮儀、用具、食物與場所,本文將節選幾個祭祀文化中的重要環節,大體上按照時間演進的順序來談談中國民間祭祀文化發展。
一、始祖祭祀
《禮記·郊特牲》中談到,古代中國人認為“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因而非常重視對祖先的祭祀。根據民族學和考古學的研究成果,我國原始的宗教起源于舊石器時代中晚期,而形成于新石器時代。正是由于先民對死亡和死者的關注,加之無法用科學來解釋某些事實存在的自然現象,導致了古人的靈魂觀念和對祖先的無上崇拜,進而產生了墓葬與喪葬觀念。
我國墓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的的中晚期,公元前6000-5000年左右的墓葬更為普遍,如河南裴李崗文化遺址,陜西老官臺文化遺址等等。這時的人們對逝去的親人,尤其是對氏族部落的發展有過貢獻的長輩和祖先的情感,由不舍迷戀發展為崇拜,甚至會將故去的先人神化,從而產生了祭祀祖先的儀式。
1、祭祖的濫觴―黃帝祭典
起源于本族獨祭
通過對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甘肅永靖秦魏家齊家文化墓地的考古發掘以及在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的規模巨大的祭祀場地,都說明了在黃帝時代已有祭祀制度。在古代,各個部族所祭祀的對象與內容都是相互區別的?!蹲髠鳌分性鴮懙剑骸吧癫混Х穷?,民不祀非族?!币馑季褪钦f祖先的神靈不愿意享用異族人供奉的的犧牲(即指今意的貢品),人們也不應該祭祀異族的祖先。因此對黃帝的祭典只在本族內部流行是黃帝祭祀的第一個階段。
炎黃部族共祭
黃帝去世以后,對黃帝的祭祀又逐漸呈現出了一種新的跡象,黃帝作為華夏民族的始祖,同樣也贏得了其他部族的崇敬。在當時的祭禮中,黃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據《國語·魯語》記載“夏后氏故有虞氏褅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笨梢钥闯?,有虞氏和夏后氏都將黃帝視作自己的始祖,這表明黃帝在堯、舜、禹三代具有政治上的象征意義。在商興起之前,華夏族的主體炎黃部落具有政治上的霸主地位,因而這一時期的始祖祭祀自然是以黃帝為主要對象,這也是黃帝祭典的第二個階段。
各族所祭祖先不同
時間到了商周時期,東夷族的商人在取得政治霸權之后,開始改變之前視黃帝為始祖的做法,另立嚳為統治范圍內各大小宗供奉的始祖,而黃帝則被降格為僅炎、黃部族后裔的祭祀對象。受到郊、祖之禮祭祀的祖先,如商人崇拜的冥和契,夏后氏崇拜的鯀和顓頊,周人崇拜的后稷等,都是在各族中立過巨大功績的氏族英雄。這便是黃帝祭典的第三個階段。
2、祭祖的發展―天帝祭祀
早期宗教的靈魂觀念,以及黃帝后裔的身世顯赫加上陰陽五行學說的推波助瀾,使黃帝開始從人祖逐步演化為天神,成為了五天帝之一。戰國中期,紛爭四起,各國的統治者們都想要尋求王朝更替的規律,這時出現了以鄒衍為代表的“五德終始說”,該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如金克土,火克金,王朝更替是五行相勝的表現。該學說后來被秦王朝的統治者所信奉,一方面適應了社會進步的需要,另一方面影響到了當時的祭禮。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于秦靈公三年(公元前422年)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這表明,當時秦國的宗教體系把黃帝作為天帝來祭祀。
二、祭祀場地的演變
說完了主要的祭祀對象,再來說說祭祀祖先的場地。按照歷史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的事實,在遠古時期對祖先的祭祀主要是郊、祖、宗三大類。所謂“郊”,就是在祭祀上帝的時候同時祭祀祖先,所謂“祖”和“宗”是指在明堂(也就是今天的祖廟)中祭祀祖先與神靈。在殷周的卜辭中,宗廟的廢存與國祚興亡息息相關。
1、除地為墠
《禮記·曲禮》載:“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后?!?span style="text-indent:2em;">可見古代對祭祀宗廟的高度重視。最早的祭祀也是最質樸的,只選擇一塊地掃除干凈即可祭祀,古人稱之為“墠”,《禮記》中稱這種做法為“除地為墠”。
2、建陵以祭
大約在先秦時期,開始出現了封土植樹的階梯式覆斗形陵墓,稱為“方上”。古人認為,人在去世之后的靈魂不滅,故而“事死如生”。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種專供安葬與祭祀死者的專門建筑類型-陵墓建筑。該建筑主要分為地上與地下兩部分,地上建筑主要是供人舉行祭祀與安置神明之用。
3、封土為壇,以壇祭天
除祭祀祖先與神靈之外,祭天也是古代祭祀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抖Y記·祭法》中說:“封土為壇”,即用土石頭在堆砌成一個高出地面的土丘,根據古人的“天圓地方”的認識,在祭天時用圓壇,祭地則用“方壇”。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并在一起祭祀的,設祭的地方被叫做大祀殿。嘉靖九年改為天地分開祭祀,并建立了祭天用的圓壇(古稱“圓丘”),并于公元1534年改名為“天壇”,這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三、古代祭祀用的食品變化
1、美酒事祖先
隨著宗法制與祭祀習俗的形成,在祭祖時出現了一些關于食物的規定。在西周使,由于周人崇尚用氣味來祭祀,因此在祭祀時要用一種名為“圭瓚”的器具來舀一種叫做“郁鬯”的香酒澆灌到地面上,通過美酒的香氣告知鬼神降臨受祭。據《禮記·祭統》記載:“夫祭有三重焉,獻之屬莫重于祼?!彼^“獻祼”就是指用祭祀專用的禮器將清酒和用香草煮的液體獻給先人。至于祭祀后的食物,在祭祀之禮結束之后人們要分著食用。
2、珍貴的祭品―犧牲
古代除了祭酒以外,還會祭祀食品,其中“犧牲”就是最主要的。在原始社會,由于工具的缺少,狩獵其實是很困難的,因而肉食在當時可以說格外的珍貴?!恫軇フ搼稹分恤斍f公曾說:“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這里的“犧牲”指的是祭祀神靈用的牛、羊、玉帛之類的用品。先秦以前的“犧牲”還有“太牢”(指?;蚺?、羊、豬三牲全備)與“少牢”(指單用羊或用羊與豬)之分。古時候的牲畜只有經過嚴格的挑選以后經由專人宰殺之后才可以用來祭祀。
3、五谷蔬果的加持
除“犧牲”以外,作為祭品的食物還有被稱為“粢盛”的五谷,《漢書·文帝紀》中載:“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蔬菜瓜果也是不可缺少的,據《清史稿》記載,乾隆年間僅壇廟祭祀備供的蔬菜,“每歲野韭四百二十斤,芹四百九斤八兩,蔥五十九斤,…”還有不計其數的荔枝、龍眼、桂圓等水果。發展到今天,祭祀用的食品已經十分多樣了,做工也十分精致,比如用發酵后的面團揉搓成形狀各異的面饃,像壽桃、貢饃一類的,其源頭都是從古時候的祭祀用品演變而來的,只不過今天的祭品與之前相較種類更多,也更具有觀賞性。
四、民間祭祀禮節
古代行禮有九拜,在宗廟祭祀時,都行“稽首禮”,也就是在跪下后兩手著地引頭至地,停留一段時間。古代祭祀禮儀十分繁瑣,且民間與宮廷禮儀有所不同,民間祭祀常在宗祠或“公婆龕”舉行,除夕黃昏人們會拿著提前預備好的佳肴行“燒火炮”之禮?;蛟谠褐?,或在天井,拿一個“火炮鼎”也就是平底鐵爐放于地面,并架起好幾十層的柴,宛若一塔。因在柴燃燒時要撒入食鹽,其聲音聽起來像是火炮故而得名。待“火炮”燒完,就把祭祖用的菜肴作為聚餐之用。
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還要簸米粉為丸取團圓之意,也就是今天的元宵?!霸琛弊龊煤笠裙┓钭孀?,然后再分之而食。到了正月二十九日,也就是正月的最后一天,俗稱“孝九節”,家人要煮摻和著紅棗、花生、桂圓等材料的糖粥,也被叫為“孝九粥”。在五月端午,族人必要制“粽”,先以祭家內祖先與神明然后再分食。
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是專門用來祭祖的,這一天各家各戶都會準備豐厚的祭品,還會燒紙衣。出嫁女子于當日要獻“紗箱”給已故父母。祭祀時還要由戶主高呼祖宗的名號,然后各支子孫按照由高到低,由遠及近的次序一次焚紙哀悼。
五、總結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尤其重視對故去先人的追念。祭祖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一直發展到封建社會,在程序、禮節、物品的不斷完善中,祭祖具有了水源本木之義,抱本反始之意,古人甚至將繁衍后代,家庭和睦,升官晉職與宗祖的陰德聯系了起來。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信仰科學的新時代,雖然古代的祭祀文化有許多的落后部分,但它所強調的做人不能忘本仍然應該被我們所重視與銘記。
參考文獻:
1、《漢族風俗文化史綱》
2、《中華千年文萃;風俗民情》
3、《黃帝祭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