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64gkg"></menu>
  • <menu id="64gkg"></menu>
  • 當前欄目:首頁 > 知識大全 > 歷史知識 > 正文
    科目輔導
  • 歷史上,英國如何“兩面忽悠”成為巴以沖突罪魁禍首的
  • 時間:2023-10-13 14:49:56        編輯:宗皓        點擊量:349次
  • 巴勒斯坦位于亞洲西部,在地中海、約旦河之間,是連接阿拉伯世界的亞洲部分和非洲部分的心臟地帶,又是亞、非、歐三大洲交通樞紐,戰略地位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1、巴勒斯坦問題的歷史根源

    巴勒斯坦問題又是當代中東問題的核心。

    巴勒斯坦歷史悠久。相傳早在公元前4000年,半游牧部落的原始居民迦南人從阿拉伯半島遷移到巴勒斯坦,后在平原及沿海地區定居,建立了許多村鎮,發展了自己的文化,直至建立了國家。公元前13世紀,腓尼基人占據了迦南地,建立了“腓尼西亞國家”。

    猶太人古時稱希伯來人,是游牧民族,開化較晚。公元前1020年,希伯來人在巴勒斯坦部分地區和約旦河東部建立了第一個希伯來王國。王國延續近百年后,分裂為兩個國家,北部稱以色列王國,后被亞述帝國征服;南部稱猶太王國,后被巴比倫王國所滅亡,猶太人開始流散。

    羅馬帝國出現后,于公元前63年左右占領了整個巴勒斯坦。羅馬帝國的暴虐統治,激起猶太人先后3次(公元66年、公元115年和公元132年)舉行起義,羅馬帝國殘暴鎮壓了最后一次起義。

    猶太人先后橫遭殺戮者達百萬人以上,幸存者人部分逃亡或被趕出家園,又開始向世界各地流散,從而結束了猶太人主體在巴勒斯坦存在的歷史。在羅馬帝國統治下,幸存的猶太人為數很少,只是維持一種社團生活。據統計,19世紀初,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只有8000人。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是巴勒斯坦原有的居民,今天的巴勒斯坦人既是原來阿拉伯人的后裔,也是迦南人、腓尼基人以及其他早期部落居民的后裔。幾千年來,巴勒斯坦人世世代代在這里繁衍生息,一直是這塊土地的主人。猶太人的四處流散和悲慘遭遇,并非是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的罪過。

    2、猶太復國主義的興起

    “猶太復國主義”一詞舊譯為“錫安主義”。錫安山是耶路撒冷的一座山,古時為猶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所在地。猶太復國主義的倡導者號召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返回錫安山,重建猶太國,因而被稱為“錫安主義”。

    猶太復國主義的產生,可道溯到19世紀,其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宣傳猶太復國主義時期。

    1621年,英國人亨利·芬斯發表了《猶太人的號召》小冊子,作者預言,猶太人收復巴勒斯坦主權、建立猶太帝國的日子即將來臨。此后,一些猶太復國主義的倡導者在歐洲國家中宣傳猶太復國主義,宣傳的主要內容是:要保持猶太人的特性,幫助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在那里購買土地,搞定居點,爭取建立自己的國家,推廣希伯來語等。

    第二階段是猶太復國主義開始形成運動。

    突出事件是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殺后,俄國統治者煽起了大規模排猶運動,殘酷屠殺猶太人,許多人被迫逃往國外。

    1882年出現了猶太人第一次進入圣地,即向巴勒斯坦移民的浪潮,有數百人在那里建立起最早的定居點,直到1903年有2.5萬名主要是俄國的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就在1882年,俄國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先驅者尤胡達·利奧·平斯克發表了《自我解放》的小冊子。他認為要解決猶太人問題,必須在某個地方為他們建立一個家園。許多學者把1882年作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發端。

    在俄國出現了第一批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如“圣山熱愛者”、“畢魯”等,它們號召猶太人向巴勒斯坦定居,進而奪取它。此后,東歐和西歐也建立了猶太復國主義的組織。

    第三階段是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建立及其發展。

    匈牙利出生的猶太作家兼記者西奧多·赫茨爾于1896年發表了《猶太國》一書,他宣稱不論猶太人怎樣忠于寄居國,他們總是被嘲為外國人,只有建立猶太國,才是猶太人擺脫困境的必要步驟。赫茨爾提出建立猶太國的完整綱領,被尊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創始人,該書被視為猶太復國主義和猶太國的法典,從政治上為創建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提供了理論根據。1897年8月,在赫茨爾主持下,俄國和歐美200多名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瑞士巴塞爾舉行了首屆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大會通過的綱領規定:猶太復國主義的目標是在巴勒斯坦為猶太民族建立一個由公共法律所保障的猶太人之家。綱領還規定采取必要方法,即鼓勵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定居以及獲得某些政府的同意等,以達到規定的目標。這次大會產生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赫茨爾當選為主席。巴塞爾大會是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史上的轉折點,它標志著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從分散的地區性活動轉變為有組織的世界性的政治運動。從1898一1913年,先后又召開了10屆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1905年,第六屆代表大會最終確定猶太人定居巴勒斯坦的計劃,排除了到別處定居的方案。

    猶太復國主義者所宣揚的猶太復國主義,曾遭到一些強大的猶太勢力的反對,如俄國的崩得(俄國和波蘭的猶太工人總聯盟)分子認為它會把猶太人導向沒有希望的夢想,不利于猶太人改善居住國的命運。在西歐和美國,那里的猶太組織領導人,對猶太人不能被同化而應組成單獨民族的見解,尤為惱怒,因為那些見解,易于讓人懷疑猶太人對居住國的忠誠,易于助長反猶活動。

    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發展緩慢。據統計,1889年登記參加該組織的成員為11.4萬人,后來成員大量減少。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成員才增至13萬人,只占全世界1300萬猶太人的1%。從1904一1914年間,又有近4萬名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其中多數來自俄國,形成了第二次進入圣地的浪潮??墒?,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定居巴勒斯坦的計劃尚未取得任何一個大國的公開贊同。

    猶太復國主義及其運動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當猶太人流散世界各地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有一部分猶太人已與當地各民族同化。但還有相當一部分猶太人,長期遭受居住國統治階級的民族歧視,被迫居住在指定地方,過著與世隔絕的社團生活,就業受到限制,人格受到污蓐,生存權利備受踐踏,一些國家出現排擾運動。這反而增強了猶太人團結拼搏的凝聚力,誘發廣大猶太人渴望回到“上帝允許之地”巴勒斯坦,重新安家立國,作為擺脫苦難生涯的出路希望。這樣,猶太復國主義及其運動的產生就有了一定的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

    在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下,資產階級思想家所宣傳的“人權”、“平等”和“自由”的思想,喚起了猶太人爭取生存的覺醒。一些猶太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著書立說,宣傳猶太復國主義思想,把猶太人的返鄉愿望變成有組織的現實的政治活動。猶太人與猶太教是分不開的,視耶和華為“獨一無二”的真神,以耶路撒冷為猶太教的“圣城”,認為將來必有一位“救世主”降臨世間,把他們帶回到巴勒斯坦圣地。這樣,猶太教成了團結維系猶太復國主義及其運動的一個重要精神紐帶。

    猶太復國主義的得導者和思想家期望獲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國家的支持,以實現其復國綱領;反之,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國家也力圖假手猶太復國主義,把各自的侵略魔爪伸進中東。

    3、英國人與巴勒斯坦亂局

    19世紀中葉起,英國覬覦著巴勒斯坦。1839年3月,英國駐耶路撤冷領事致函本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建議大英帝國充當猶太人的衛士。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特別是1882年英國強占埃及后,巴勒斯坦因其地理位置緊靠蘇伊士運河而被英國視為必爭的戰略據點,成為英國中東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標之一。

    進入20世紀初,在西方大國中,以英國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尤為突出。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領導人哈伊姆·魏茨曼出身于俄國,青年時加入猶太復國主義組織,1904年定居英國,是英國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領導人。他認為英國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中東的利益是一致的。1906年,他與當時任首相的阿賽·詹姆斯·貝爾福舉行會晤,大戰爆發后他的親英立場更為堅定。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英國鼓動漢志國王(沙特阿拉伯地名)謝里夫·侯賽因舉兵反抗土耳其蘇丹,并以戰后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相許。1916年6月,侯賽因率領三個兒子及貝督因人舉行起義,解放了部分阿拉伯領主,為協約國的最后勝利作出貢獻。但老奸巨滑的英帝國主義者,在侯賽因舉兵之前,即1916年5月,就同法國締結了《賽克斯——皮科協定》,規定了巴勒斯坦交由“國際共管”。然而,英國希圖控制巴勒斯坦,以使英國王冠“增添異彩”。

    英國認為鼓勵并支持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要求,將有效地達到攫取巴勒斯坦的目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領導人把戰爭視為同世界大國接近的良好時機,魏茨曼等人還認定協約國終將獲勝,巴勒斯坦將被劃歸英國勢力范圍。他們組織一支猶太人部隊,協同英軍作戰,參加巴勒斯坦戰斗,為英軍占領巴勒斯坦效力,博得英國人的好感。

    英國覬覦巴勒斯坦、進而謀求中東地區的意圖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領導人謀求英國贊助它在巴勒斯坦地區定居立國的目標,有著某種共同利益。

    1917年初,英政府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領導人舉行了多次會晤及談判,并同美國政府進行接觸協商。由于英軍向巴勒斯坦挺進,占領全境指日可待,有利于排除法國的干預,同時在外交上發表一項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聲明,時機己臻成熟。

    4、《貝爾福宣言》及其后果

    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阿瑟·詹姆斯·貝爾福致函英國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沃爾特·羅思柴爾德,內稱:“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并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但必須明白理解,絕不應使巴勒斯坦現有非猶太團體的公民權利和宗教權利或其他任何國家內的猶太人所享有的權利和政治地位受到損害?!边@種以致函而發表的宣言被稱為《貝爾福宣言》。11月8日,《貝爾福宣言》正式發表。英國發表《貝爾福宣言》,除謀取巴勒斯坦、抵制法國擴張外,還想吸引俄國猶太人,使俄國繼續參戰,防止德國搶先發表籠絡猶太人的宣言,并在有猶太人居住的國家中獲得宣傳效果。

    《貝爾福宣言》是英國強權政治的丑惡表演,英國不惜違背巴勒斯坦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巴勒斯坦人的領土許諾給世界各地猶太人,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之家”承擔了正式義務。其嚴重后果是:推動了猶太復國主義思想在全世界的廣泛傳播,人為地制造阿、猶民族糾紛,給巴勒斯坦埋下長期動亂的禍根,在中東地區播下了引燃戰爭的火種。英帝國主義是制造中東問題、巴勒斯坦問題的罪魁禍首。

    5、英國人的“扶猶抑阿”政策

    當阿拉伯人得悉《貝爾福宣言》后,大為震驚,為此向英國政府提出抗議。1918年初,英國派遣一名官員去吉達,安撫侯賽因國王,詭稱《貝爾福宣言》不會影響阿拉伯人的公民權和宗教權等。同年8月,貝爾福給英國政府的一份備忘錄中竟然宣稱“不打算了解”巴勒斯坦地區“現存居民的愿望”,這就是說,英國政府不想信守戰時諾言,也不愿考慮巴勒斯坦人的權利。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英軍占領了巴勒斯坦。

    1919年巴黎和會期間,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代表同英國代表團就巴勒斯坦委任統治書的條文進行磋商。1920年4月25日,協約國在圣雷莫舉行最高委員會,決定將巴勒斯坦(包括外約旦)交給英國實行委任統治。同年7月,英國委派猶太后裔、國務大臣赫伯特·塞謬爾為巴勒斯坦首任高級專員。1921年,英國以執行《貝爾福宣言》為由,以約旦河為界,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西部仍稱巴勒斯坦,東部叫外約旦。1922年7月22日,國際聯盟正式批準將巴勒斯坦交給英國委任統治。在委任統治訓令中,英國爭得了把《貝爾福宣言》的內容列入文件。繼《貝爾福宣言》之后,猶太復國主義者又取得了喜出望外的勝利,因為建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是得到國聯批準的,并在大英帝國的公開支持和保護之下。

    在委任統治之下,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基本政策是:實施委任統治條款,突出貫徹《貝爾福宣言》,在阿猶兩民族之間奉行“扶猶抑阿”政策,為猶太人“民族之家”提供政治保護和各種支持。

    英國政府及其代表高級專員控制了巴勒斯坦的全部立法權和行政權,巴勒斯坦人被剝奪了任何自治權利。由于巴勒斯坦大門洞開,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蜂擁而入。據統計,1918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為56000人,占居民總數的7%,1931年猶太人狂增到174600人,占居民總數的16.9%。

    猶太移民的增加,勢必損害其他居民的權利和地位。猶太移民大肆購買或侵占巴勒斯坦人的土地,據統計,1916年猶太人只有4.2萬公頃耕地,1927年增加到9萬公頃。

    6、巴勒斯坦人初期抵抗

    喪失耕地的巴勒斯坦農民,生活處境險惡。

    在英國的庇護下,猶太移民帶來了巨額資金及其技術,他們興建城鎮,開辦工廠,經營商業,使巴勒斯坦人世代相傳的手工業以及為數不多的民族工商業受到排擠打擊。

    猶太人的居住地區,他們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事業都獲得了順利發展,例如成立議會,組織政黨,建立工人組織,創辦報紙,制定教育制度,成立希伯萊大學,用希伯萊語教學等。英國還縱容猶太人對抗巴勒斯坦人。所有這一切,都是為猶太人的立國塑造雛形。

    巴勒斯坦人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威脅深表憂慮,他們進行抗議及示威游行。1920年4月,巴勒斯坦人在耶路撒冷舉行集會游行,抗議英國違背諾言,不讓阿拉伯國獨立,批評《貝爾福宣言》,反對猶太移民入境。1921年5月,拉法的巴勒斯坦人舉行暴動,襲擊猶太人,因為暴動者擔心猶太移民不斷涌入將使他們處于被支配地位。這次沖突使阿猶雙方死亡近百人,傷200多人。為了平息巴勒斯坦人的憤懣情緒,英國殖民當局被迫暫時中止猶太人移民入境。

    1922年7月1日,英國政府發表了《關于巴勒斯坦政策的聲明》(丘吉爾備忘錄),表明無意將整個巴勒斯坦改變成為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同時答應猶太移民的數目要顧及巴勒斯坦的“經濟接受能力”。

    猶太復國主義者對1922年英國的聲明,盡管口頭上表示贊同,內心實則不快。此后幾年,巴勒斯坦人堅持自己的要求,反對猶太移民入境,拒絕猶太人購買土地,為此不斷地提出抗議。同時,猶太移民的數目下降,1927年遷出的猶太人超過移入的猶太人,1928年移入的猶太人比遷出的猶太人只多10人,巴勒斯坦暫時呈現相對平靜狀態。



    我來說兩句
    登錄后可評論



  • 網易
  • 百度
  • 大眾網
  • 99热最新区域名获取,99视频国产精品免费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 夜色,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
  • <menu id="64gkg"></menu>
  • <menu id="64gkg"></menu>
  •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